正文 六十一章    去北京-《孩子的进步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“不是。我是老师。”
    “老师对武器这么了解。您讲的真好!电影、电视、生活中的东西全让你讲到博物馆里来了。我家在这不远。每年我带孩子来这五、六次,今天我才感到以前也只是转转而已,谢谢您了,是您让我的孩子对武器有了全新的认识。”
    那位母亲的话让我很不好意思。但又觉得北京的孩子也可忴。他们守着最精典的教育资源,面对最精典、最正规、最专业的讲解,孩子反而难以接受,所以孩子的教育必须地以他能接受的方式为原则,一旦违背了这个原则,多好的教育资源也不会产生好效果。
    从军事博物馆出来,我说:“喜乐,你坐过地铁吗?”
    “没有。”
    “地铁是城市最方便的交通工具。”
    “爸爸,地铁是啥样的?”
    “下去你就知道了。”
    下了地铁,我指点着孩子买了票。进到里面,站里的人不多,布置的也简单。我俩首先对着地铁站圆柱上的地铁运行图,对照着儿子手里的交通图看起来,还没看明白,地铁来了,“爸爸,地铁来了,赶快上车,”儿子说。
    “地铁是来了,可我们关于地铁运行线路的问题还没搞清楚怎么能行动。”我说。
    “对。做错方向就完了。”儿子说。
    到第三趟地铁过来我们才上车,“爸爸,地铁就是地下跑的火车一样,我还以为是啥呢!”儿子用一种豁然开朗的语气说。
    在地铁上,我指着车门上红色的地铁运行显示图说:“喜乐,你看那红灯,在哪亮意味着将要到哪站了。我们要从这下车。”我指着交通图说。
    “爸爸,下一站是东直十四站,我们该下车了。”过了几个站后儿子说。
    进了华润饭店,办完手续,我俩来到606号房间。房内有位客人。儿子首先向客人问好。我与那人涵喧起来。原来他是长春市延安小学的宁校长,也是来参加会议的。涵喧完,我去了洗脸间。从洗脸间出来我说:“王喜乐,门背面有饭店平面结构图,它标注着三个安全通道,我给你十分钟的时间,看你能不能全部找到。”
    “爸爸,用不了十分钟,”儿子利索地走到图前看了一看就跑了出去,也就五、六分钟儿子回来了,他自鸣得意地说,“爸爸,全部找到。快呢吧!我是跑着找的,没走错一个地方。”“你看图辩向能力太棒了。”我摸着他的头说。
    “你领我去,看你找的对不对。”
    “保证完全正确。”儿子自信地说。
    “王老师,您儿子太优秀了。”我们一回来宁校长夸奖着说,“一般像这么大点的孩子来到这种场合,很难有胆量一个人走出房门,更别说找东西了,你儿子真是个机灵鬼,看来他经历过大世面。我和这孩子接触了这么点时间,我感到你儿子很懂自己该干什么。”
    我笑了笑,说,“我们是偏远地区。孩子哪有见大世面的机会。找安全通道是我每次带他外出必做的事,只不过以前需要大人指点,今天没想到他这么自信。”
    “这只是一个方面,”宁校长说,“我发现这个孩子礼貌、口语非常好,与我这个陌生人接触没有一点拘束,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的。我搞小学教育三十多年了,对此我有很强的职业感。你的孩子没有见过大世面,那他有不同于其他孩子的教育经历。”
    有真才实学的人,不以一已之见评断事物,总是从事物可能优秀的那一面去关注事物。我与宁校长谈了教育,他很热情,时常提出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,很想听听我对那些方面的看法,不觉中三天过去了。
    那天晚上,组委会安排了一场中国首位政府环球形象小姐故事会,在会上,王喜乐在几百名教育专家面前,现场抢着回答组织者所讲的“兔龟赛跑”故事中的问题,还得了组织者一个亲笔签名的笔记本。故事会结束了,我们回到房间。宁校长说道:
    “王老师,今天在故事会上我重新认识了你的孩子,与你这些天谈论了许多东西,我敢说您的孩子将来前途无量,任何困难对这种品性的孩子都是崭时的。”
    宁校长的赞美之语,是我首次听到同行的肯定之声。
    会议期间,儿子对城市交通已比较熟了。会议结束的那天中午,我说,“喜乐,查查地图,我们去趟清华大学和清华附中,”过了一阵,“为啥不说话?”我说。
    “爸爸,地铁到不了那。我在琢磨,”儿子说。
    “琢磨能把我们琢磨到清华大学?重要是行动,上了地铁你在琢磨后面的路线。”
    经我参谋,我们来到清华大学。清华大学的建筑,既熟悉又陌生,通向各处的路有种时空的厚重,散发着浓誉的文香。我们坐校园车游了一圈,然后选则重点区域转了转。
    出了清华,来到清华附中,所见到的情景与清华大学完全不同。如果说去清华大学是轻松,但到清华附中让人有种紧张。首先是清华附中的门卫,表情象干瘪的木乃伊,拒人于千里之外。不像清华的门卫有人情味。他们对我们“想进去看一看”的诉说,那神情足以撕碎人的心肠。“不就是个国家重点中学吗!”我正准备离去。此时,过来一位中年人,我和儿子一起向他求情,“这孩子真会说话,看来你们是好人。这里的安全太重要了,你把身份证压下进去转一转,不准进的门不要进。”中年人说。
    我们谢过那人,领儿子进了校园。在校园内,看到到处都是一流的东西。当我们转到双杠处,地下铺着厚厚的塑胶制品。我说道:
    “喜乐,听一听是一码事,亲眼看看完全是另外一码事。过去说城市与乡村办学条件差距大,我觉得咱们学校条件还不错,现在我们学校与这个学校比起来,我们学校完全是个贫民窝!”
    “爸爸,这所学校比清华大学富多了!”
    这里的条件太好了,连一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儿子都发出了感叹。是哬!教育之差就是阶级之别,最后导致大家对抗而亡。人类社会一直这么走。
    为了看升国旗,我们退了华润饭店的房,到前门住下。十月底,早上天气已开始冷了,我俩早早来到前门广场,那里已有了很多人,没有合适的观看位置,我就把儿子架在自己的脖子上看升国旗。升完国旗,我俩心里满当当的地广场上转,此时看到几个穿短裤的外国人在跑步,他们个个面孔刚毅,胸膛宽阔,肌肉发达。我说道:
    “喜乐,你看那几个跑步的外国人。”
    “咋了?”
    “在中国的土地上你看见跑步的中国人了吗?”
    “没有。”儿子环视一周说。
    “你从外国人身上看到了什么?”
    “感到他们的劲很大。”
    “为什么?”
    “这么冷的天,咱们穿羊毛衫了,外国人还穿着短裤。”儿子说,“爸爸,锻炼的中国人。”
    我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,在纪念堂西侧有一些老年人拿着扇子等物进行晨练,”中国的年青人呢?“我苦笑着说道,“我们是中国的年青人。咱俩绕前门广场跑一圈。”
    再次跑到广场前面,多了一些卖风筝的人,他们把手中的风筝放得老高老高,不时吸引着游人买他们的风筝。儿子要买,他的要求使我为难。我说道:“你去问一下多少钱。”
    “十五元。”儿子问完回来说
    “我给你五十元,但你必须买他手中放的风筝,若用五十元买不回来风筝就别买了。行吗?”
    “行。”儿子拿着钱高兴地跑了。过了一会,他低着头回来说:“爸爸,买风筝的人说他手里的风筝最少要一百元钱。这是怎么回事?”
    “喜乐,你看看那些放风筝的孩子。”
    “爸爸,为啥有些孩子的风筝放不起来?”
    “喜乐,你家里的风筝放了几年了?”
    “三年了。”
    “飞地高不高?”
    “高!特别得高!这几年谁的风筝,也没比过我的风筝。”
    “爸爸有过经历。知道装在包里的风筝是质量较差的,是假货。”
    “我明白了。”
    “明白什么了?”
    “明白是假货。”
    “还有明白的吗?”
    “没了。”
    “说明你不明白。”
    “为啥?假货是你说的。”
    “是爸爸说的,但只是表面并不是实质。”
    “实质是啥?”
    “实质是,为什么那么多人一个接一个上当?”
    “爸爸你说他们为什么一个接一个上当?”
    “喜乐,自然有装点之美,比如花花草草;生活也不例外,眼前人们买风筝是对生活装点的需要。人类生来渴望美。他们喜欢优美的环境、漂亮的伴侣,吸引人的服装。当生活趋于常规时,人们通常想用附加的办法取代丢失因素。大人们希望得到一辆新车,时髦的衣裳、或其它东西。小孩希望得到他所希望的东西,像玩游戏、打卡片等,都想使生活丰富起来。“我指着卖风筝那说,“喜乐,你看那个小孩又'逼'着家长买风筝了,大人在掏钱,小孩高兴不高兴?”
    “小孩子乐的跳起来了。”
    “我们看一会儿,”我说。
    过了一会,这家人的风筝难以放上天,气得与卖风筝的人理论起来,最后怀着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的心态,把风筝丢给卖风筝的人走了。
    “爸爸,上当的人真多。”
    “喜乐,上当并不可怕,关键要明白是怎么上当的。那家人,为了给生活增添一抺欢快,去买风筝,假货虽然气人,但身边放不起来风筝的,是他们一家吗?”
    “不是的。”
    “这说明什么?”
    “不知道。”
    “这说明,人有一种侥幸心理,老觉得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,对别人失败之事往往置若罔闻。刚才那家买风筝的人家就是典型的例子。这种类似情况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更广泛,总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好,其实每个孩子犯错误的心思都一样多。喜乐你说是不是?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