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零四章 圣诞 十-《阳光下的德意志》
第(3/3)页
所以沙俄就像一头贪婪的熊,不停的吞噬着与自己比邻的土地,妄图用广袤的土地来保证帝国经济的运转。
可是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张,沙俄必然会与他国爆发战争,必然就掉进了“输了要命,赢了也要命”的怪圈,例如最近的第十次俄土战争,虽说沙俄胜利了,但也因此背上了60多亿卢布的巨额政府债务。
巨额政府债务立刻引爆了纸卢比的货币信用危机,1879-1881年的俄罗斯经济水平,基本上跌回1849年的水平,低迷的经济形势和大量的无业人口,这是历史上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的主因。
为了解决这种怎么玩都要死的经济问题,沙俄决定在强力的极权体制的庇护下,采取一种更加极端的货币政策,来死中求生。
世界历史上,罕见的四种不同货币形式共存的局面,出现在了俄罗斯帝国中。
金本位制度下,国际贸易的结算依赖于各国货币的含金量,所以沙俄为了对外贸易专门铸造了帝俄金币(因别利安)和银币(戈比),俄国采用了金银复本位的模式做国际贸易,这两种金属货币仅能用于外贸,绝不准用于俄国国内流通。
俄罗斯国内,唯一准许流通的货币只能是纸卢布,也就是纸本位制度。
在用于外贸的帝俄金银币与国内流通的纸卢布之间,则是用于两者互相兑换的信用券,关于信用券的作用,最通俗的经济术语来说解释,就叫做外汇管制与强制结汇。
用俄国人出口粮食为例来解释下,假设德国商人只愿意用100马克购买一吨俄国小麦,按照汇率100马克折合45帝俄金币,可是沙俄粮商的成本达到了550纸卢布,要卖到600纸卢布,也就是折合60帝俄金币才能赚钱。
按道理这个亏钱的生意明显做不成,但德国人的马克可是沙俄急需的外汇,所以沙俄当局必须促成这个生意的完成,具体的做法就是,德国人将100马克交给沙俄政府然后拿走粮食,而政府再将价值60帝俄金币的信用券给粮食商人,粮食商人拿着信用券去指定的银行换出600纸卢布。
这样一来,外国商人愿意跟沙俄做生意,沙俄又有了外汇储备,粮食商人也赚到了钱,大家皆大欢喜。
至于是谁亏了...那就要你猜猜看。
这种非金本位的复杂货币体系,如果能顺利的持续二十或三十年,在积累了大量的外汇(黄金)后,将会使沙俄顺利的进入金本位货币制度之下。
历史上的1895年,沙俄也正是凭借运用这套货币体系的成功,才开始推行真正的金本位制度。
但用这种方式进入金本位制,却始终有个致命的缺陷,那就是害怕战争,尤其是害怕全面战争,如果参与到一场全国举债性质的大型战争中去,还导致本国领土被占领,那么这个货币体系就会立刻烟消云散,顺带亡国。
历史上的俄罗斯帝国在一战的灭亡,这套货币体系就是经济崩溃的罪魁祸首。
而乔伊今世的俄罗斯,一边执行着这个致命的货币政策,一边还敢联合法国挑衅英德,在乔伊看来,不过是拖着法国一起下地狱的节奏。
如果说与法国联合,在经济上是颗隐形的炸弹,那么在政治上,沙俄就坐在一个被点燃的火药桶上。
历史上,无论那个家族做为沙皇统治俄罗斯,都依赖强力的极权政治,依靠少数贵族掌握全俄罗斯的土地、财富和知识来统治俄罗斯愚昧的农奴们,当沙俄对内残暴对外也残暴的时期,基本上属于沙俄扩张的黄金时期。
当整个欧洲处于农业生产时期,俄罗斯可以用这套极权办法震慑欧洲,但在学习英、法、德、美进入工业化后,这套建立在全体农奴是文盲上统治架构,就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。
工业化需要有知识受教育的制造工人,一个文盲农奴可做不成合格的制造工人,要让文盲变成合格的制造工人,就需要受教育,受教育就会有思想,有思想就会.....有麻烦。
农业时代的农奴们称呼沙皇为“爸爸”,无论爸爸说什么农奴们都会一呼百应,因为农奴们一辈子就知道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爸爸。
而现在接受教育了,知道有伦敦,有巴黎,有柏林,还有卢梭,有孟德斯鸠,有狄德罗,有康德,有霍布斯....当然,伟大的导师也必不可少。
自然而然,社会变革就无法避免。
原本按照莫斯科贵族中有识之士的建议,为了维护罗曼诺夫家族的统治,沙俄应该重回保守主义年代,重塑古代俄罗斯精神,完全杜绝欧洲社会主义,尤其是法国共和主义思潮的侵袭。
而现在罗曼诺夫家族主动接受法国的贷款,并与法国联盟,无疑是让沙俄内部的野心家们有了获得新思想的机会,流氓有文化,神仙挡不住,更何况沙皇还不是神。
挡不住的结局就是,无数的暗杀在等待着现任与未来的沙皇们。
第(3/3)页